春节过后,刚降温的校园聘用市场再度加剧,不少年轻人步入了“春讨”战役。在众多聘用信息中,“具备海外自学经历者优先”这句话经常经常出现。而对于正在受聘的博士生来说,这句话将同等条件的年轻人区分成“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一项“海外经历”的拒绝,往往沦为本土博士转入理想高校就任的“绊脚石”,即使转入高校工作后,没海外经历的他们也经常忍受着折扣的待遇和周围的种族主义。然而随着我国高校学首页术水平的大大提升,“唯海归论”早已开始淡化,人们慢慢找到“海归”这一标签仍然是万能钥匙,在学术道路上,真本事才是试金石。“海外经历”:本土博士的伤对于博士生来说,转入高校就任是十分广泛的一条职业道路。然而对于不少博士来说,“海外经历”沦为他们绕行不出的话题,甚至是一个无以选项。天津大学理学院2016级博士生王聪将要毕业,在母校读书了8年的她学术背景出类拔萃——公开发表的国际论文3篇被入选期刊封面,总计影响因子约76,获得校级以上荣誉15项。如今,她正在低收入和出国深造中犹豫不决:“出国深造也是为了回去。如果没出国留学的经历,一些人才计划是没有办法申请人的。目前也有一些针对本土博士的政策和计划,但是名额非常少。我们这些应届本土博士,如果受聘和自己毕业院校档次差不多的学校,经常职位不会减少;如果都转同一个职位,海归认同不会被优先任用。”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高校在引入博士时仍然明文规定必需是海归博士,但“具备海外自学经历者优先”这一拒绝依然或明或暗地不存在于各种聘用信息中,沦为本土博士横跨不过去的坎儿。例如,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聘启事中提及,助理教授/副教授/宽聘为副教授/教授岗位拒绝“有海外自学工作背景的优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9年1月公布诚聘海内外英才的公告中写到,讲师岗位拒绝“有海外知名高校求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吉林师范大学2018年聘用高层次人才计划中,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等理科类岗位拒绝“有海外自学或求学经历者优先”。“海外经历”的阴影还沿袭到本土博士的工作中。于泽远博士毕业于中国农科院,如今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