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1日义务教育阶段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与教材涉及的辩论就此起彼伏,仍然没停歇过。比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了”“小学一年级为什么要先学识字后学拼音”“古诗文篇目减少否减少了学生开销”…… 近日,教育部涉及负责人和教材撰写的多名专家拒绝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专访,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引领人们对教材有更为理性的思维。 为什么教材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成热议焦点? 众所周知,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培育学生的最重要载体,国家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都在课程教材中集中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历年来对中小学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最重要命令,并且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完善国家教材制度,于去年7月4日正式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的组织了一流专家展开教材的撰写。据教育部涉及负责人讲解,三科教材“重新组建了140多人的可观撰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 国家对教材如此推崇,又花上了这么大力量的组织撰写,为什么教材中的一点“风吹草动”不会马上沦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专家们广泛回应,社会公众辩论教材的变化是十分长时间的。“因为大家对教材总会有一些早已烧结的解读,现在新教材跟以前不一样了,一定会去探究这样变化的合理性。”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继续执行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说道。 教育部教材局涉及负责人认为,只不过近期社会上对教材的辩论动机是好的,都是期望教材向更佳的方向发展,但是也要留意有些辩论只注目了教材知识点的变化,而没考虑到每个知识点背后的内容。“每个学科都有核心素养,这是编写教材的前提,因此教材的某些变化正是为了更佳地增强学生素养的培育。”这位负责人说道。 新编历史教材究竟“逆”在哪里? 历史教材的变化恨不仅是“卫青、霍去病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那么非常简单。 很多人还忘记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致远舰冲出吉野号的情景,“以前所有教材在描写甲午海战时都阐释为致远舰是被鱼雷炸沉的。”叶小兵说道,不过史学家对这个细节展开了细心研究,查阅了登陆作战双方的航海日志,最后确认炸伤浮致远舰的不是鱼雷而是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