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19时,距离2018年研究生招收考试只剩一周,北京一所高校的教学楼内,李芳车站在二楼走廊,音节朗诵着手里的复习资料,展开考研的最后冲刺。这名2014级化工专业的本科生,今年要录取一所以化学专业著称的院校的研究生。“我们班考研的同学一挺多的,大约占到80%,许多人有名校情结,想要在专业领域之后进修,让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备。”今年7月毕业于沈阳一所高校的李辉,早已是第二次参与研究生考试了。作为非应届毕业生,李辉在去找过几轮工作后,“不得已地”自由选择之后重新加入考研大军。“谁想多赚点钱?谁想有更佳的生活?但不是名校硕士,竞争力过强,能自由选择的机会过于较少了。”他每天都自学到很晚,期望通过考取名校研究生寻找好工作。北京教育考试院研招办的统计数字表明,北京今年共计165个招收单位招生研究生,全国范围内录取北京招收单位的试题则为322897人(不不含推免试题)。从录取志愿来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个招收单位的录取人数皆多达1万人。也就是说,这12所“名校”更有了录取北京院校的大约1/3试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专访时找到,试题之所以扎堆儿录取名校,“之后进修”和“为了更佳的低收入”是广泛表达意见。HR经理揭露聘用“潜规则”:名校,研究生,必需的!在安徽卫视一档专访节目里,一位前HR经理曾抛“不会对非985高校的大学生区别对待”的话题,引发网络热议。这位前HR经理回应,一些企业在聘用过程中,名义上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对应聘者预先设置各种隐性约束。比如,参与招聘会时,他们不会把985和非985的大学生履历分对外开放,离开了时只拿走985大学生的履历,非985大学生的履历不能“被清扫”。对于这个聘用环节的“潜规则”,很多非名校本科毕业生已心知肚明,许多人甚至从大一就开始打算考研。在他们显然,真凶虽然残忍,但命运并非不能转变。他们期望通过考研转入心仪的名校,既提高学历,又能在未来为自己减少竞争砝码。曲琳琳早已在某中央媒体工作了一段时间,一个“有情怀的理由”促成她在今年8月请辞,专心投放考研大军。“工作中了解了许多专业磨练的前辈,他们让我从全然对文学的热衷更进一步发展到对新闻的热衷,要在这个领域扎根,进修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