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对陆地水循环过程与地球水资源状况具备最重要影响,尤其是产于于旱季/半干旱区、对气候和环境转变极为脆弱的内流河流域。近日,一项由美、中、特、法、德和奥六国科学家构成的团队合作已完成的研究说明了:21世纪初以来全球内流区的水储量于是以以难以置信的速率上升。涉及成果(论文题目Recent Global Decline inEndorheic Basin Water Storages)于11月30日公开发表在《大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在气候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需水量减少的背景下,内流区水储量的明显增加将给当地水资源利用带给十分不利的挑战。” 论文联合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宋春桥研究员告诉他“卫星重力与水文学”公众号。“近年来,更加多的证据表明内流盆地的水量流失,比如曾多次为世界第四大湖的咸海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明显衰退,其水量已增加80-90%,并由原本的淡水湖演进为咸水湖。”该文通讯及联合第一作者、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University)Jida Wang(王继达)教授认为,“这些局地尺度的证据促成我们对全球内流区流域的水量均衡积极开展系统调查。” 美国宇航局(NASA)与德国航空中心牵头升空的GRACE重力测量卫星,可以观测地球重力场变化,进而让科学家需要推断出有全球陆地水储量的变化。“我们的研究指出,仅有占到全球陆地面积大约五分之一的内流区的总水储量在2002-2016年期间以大约1000亿立方米/每年的速率增加,其上升速率将近外流区(除南极和北极格陵兰冰盖区以外)的两倍。”这种损失速度大约非常每年干枯掉一个青海湖(中国仅次于的湖泊)或25个太湖的水量。图1. GRACE卫星观测的全球内流区水储量变化. (a) 内流区水储量(TWS)在2002-2016年期间的变化速率(等效水高趋势: mm/yr); (b) 研究时段外/内流区水储量变化时间序列对比.对于内流区水储量急遽损失的原因,此项研究展开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外流区水储量变化信号与全球的强劲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紧密联系,呈现出较显著的年际或多年周期性波动;互为较而言,内流区的水储量变化与短期的气候波动联系较强。该对比体现了在这些旱季内陆地区水储量变化有可能不受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起到和人类活动(如河流分洪调水、地下水开采等)的影响。